田晓萍:投之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
2018-10-18信息来源:
编辑:学生2审核:

(编辑 叶子涵 文字与摄影 谢明君 韩宗浩 陈文杨)

香港经典律政剧《律政强人》中曾经有这样一句台词:法律是令公民得到幸福,法庭是正义的最后一关,我一定会守住这一关它激起了那个年代人们对于法律之神圣的憧憬,更是让一大批学子投身法律事业。如今的437必赢会员中心副教授田晓萍,正是其中的一员。

作为一名在求学期间修读双学位的学生,她微笑面对压力,在压力中发掘中内心那份纯真的热爱;留校后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,她与同学们像朋友一样相处,获得了十佳班主任的荣誉称号。她不仅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上有着严格的要求,更是培育着学生作为法律人应严守的法感情。

用热爱缓解压力——繁忙的大学生活

1994年,田晓萍踏入了深圳大学的校园。出人意料的是,她最初选择的专业不是法学,而是英语。对于不满足于只修一个学位的她来说,怀着多年前对律政剧中律师 神圣形象的憧憬,田晓萍毅然选择修读双学位,踏出了向法学迈进的第一步。

与多数同学一样,田晓萍最开始接触宪法学和法学导论的课程时,感到非常枯燥。但是,在一次刑法课上,她彻底改变了对法学的刻板印象。“我的刑法老师当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,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法律与生活的息息相关。”田晓萍说道。

艰难与困苦往往最能唤起一个人对于自己大学生活的回忆,谈及自己的大学生活,田晓萍分享了自己修读双学位的那段艰苦的历程。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大四应该是最清闲的时候。但我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,除了要上20多门课程,还有考研和英语专八的测试。”田晓萍认为,正是由于这样的压力,使她学会了专注。这份专注源自内心对学习的热爱,而热爱也使人更加专注,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。她的这份对学习的热爱与专注,也在如今的教学中不断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学子。


向往自由,回馈学校——多姿多彩的工作经历

    如果用充实来描述田晓萍的大学生活的话,那么她的工作经历绝对称得上是多姿多彩的。田晓萍通过司法考试后,选择了留校任职。“学校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地方,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会。与此同时,我还可以空出时间留给自己的业余生活。”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,她这样说道。

谈及做班主任的经历,田晓萍提到了自己带的第一届学生:“当时我陪着他们一起军训、一起吃饭、一起睡觉。通过参加他们在海滩边进行的班级聚会,在公园里进行的游园会等等,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”田晓萍继续说道:“班里最后也涌现出了一批在学术方面的人才——有在各大律师事务所的、也有在检察院、法院工作的,他们在各自行业内都有着不错的成绩!”这个团结的班级在当年被评为“优秀班集体”,而田晓萍本人也荣幸地被学校评为了“十佳班主任”。

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,田晓萍也提起了自己曾经好不容易才把握住的访学机会。“当时国家外专局举办了一个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交流的‘高校双语教学教师强化培训项目’,学校规定只有开双语课的老师才可能获得这样一个机会。由于我本科阶段也修读了英语的学位,通过一番努力,最终也如愿以偿地参加了这次访学。”这次机会的把握,无疑是她本科阶段的热爱与专注的成果。

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——寄语当代大学生

   也许是求学时刑法老师所采用的独特教学方法对她的触动,田晓萍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案例法的教学,她所发表的一篇案例法教学的论文也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。“案例的使用有助于学生们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。”田晓萍说道。对于当今法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司法实践的针对性高低的问题,田晓萍认为,现在学习的内容对于以后的司法实践来说是基础。“由于学习的知识始终停留在课本上,在工作时难免会不适应。但是,只要基础打得牢,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能适应这个落差”。

   田晓萍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教导,还关注同学们思想道德的建设。她认为现在学校开设的思修课程过于空泛。对于课本上反复提及的爱国精神,应培养学生从爱小家做起——“如果一个人连他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去爱护,又怎么能期待他能有爱国的精神呢?在我看来,思想道德建设应当细化,从一点点的小事开始培养,小到不随地乱丢垃圾,这样循序渐进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。”

田晓萍还谈到了对于一些法律工作者常常钻进法律条文里,却忘了法律规定初衷的现象。在她看来,作为一个法律人,最朴素的法感情是必不可少的,它符合人们最直观的情感趋向。如果丢失了朴素法感情,法律也就失去了它最初制定的目的。“希望深圳大学的法学学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有专业素养、有道德修养并且有法律情怀的人!”田晓萍说道。


Baidu
sogou